English

反思叶圣陶的教育思想

2001-02-2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最近我重读叶圣陶先生的长篇小说《倪焕之》,忽然发现叶老所提倡的“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”的教学思想所具有的内涵是深刻的,这不是启发教育的方式吗?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耐人寻味:“我们不能把什么东西给与儿童,只能为儿童布置一种适宜的境界,让他们自己去寻求,去长养,我们就从旁给他们这样那样的帮助。现在的教育太偏重书本了,教着,学着无非是文字,文字!殊不知儿童是到学校里来生活的;单单搞些文字,就把他们的生活压榨得又干又瘪了。”因此他在学校里创办了农场,又开设工场、商店、建造戏台、布置音乐室,意在培养理想的人才,这种“学习与实践合一”的教学方法,就是叶老一贯主张的“新的生活、新的教育、新的文化、新的思想”,这和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非常一致的。恰巧我又到了吴县市用直镇参观了叶圣陶纪念馆,这里其实就是倪焕之小说的背景之一,也是叶老在1917年至1921年任教的地方,在这几年里,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,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在目前叶圣陶墓西北侧“生生农场”遗迹,所谓“生生”就是指先生与学生,通过劳动增长了知识、培养了劳动观念、沟通了先生与学生的感情,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,这一点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非常必要,只有建立了相互融通的关系,才能实现教育的理想。

当然在倪焕之时代这种理想并没有实现,因此他为“一切希望悬于教育”而抱憾终生。新中国成立后,叶圣陶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也做了很多工作,特别在我国语言文字的科学化、规范化、纯洁化方面具有特殊的贡献,但在教育制度上,由于种种原因他也无法将自己的理想真正付诸实现,现在叶老已经去世了,叶老的教育理想并没有过时,仍然具有生命力,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靠谁去实现?随着时代的进步,社会的发展,教育改革是必然的,改革的方向也是明确的,但是要真正实施它仍有相当的阻力,有来自社会的习惯势力,也有来自人心中的功利性,但愿倪焕之的悲剧不要在当今的时代重现,我们相信“一切的希望在教育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